内容页搜索

一、春节

春节原称“元旦”。民国元年(1912年)起,使用公历,11日称元旦,将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“春节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机关、工厂、单位规定放假3天。2000年起,将紧挨的星期六、星期天调休,可连续休息7天,成为“长假”。

农历正月初一,为一年之首。子夜零点,各家燃放开门炮仗(爆竹),佛门信徒到附近庙宇抢烧头炷香。这一天不访客,不借贷,不扫地,不洗衣,不往外倒垃圾。人人衣冠整齐,遇到邻里、亲朋互道吉利。早餐白糖灯圆或糕点,寓意团团圆圆、步步高升。

初二,各家各户携带礼品走亲访友,拜年。客到先敬一杯糖汤茶(糖水),然后设茶点招待或留饭。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十。

初五,接路头(财神)。清晨,燃放炮仗,商店开门,上午营业,下午歇业。多数商店要办酒席,请客宴宾,称为“路头酒”。这一天,店家不随便串门,迷信说法,既怕送走自己的财气,也怕被人带走财气,路上遇到熟人要互道恭喜发财。

二、元宵节

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,也称上元节。家家户户煮食汤团或圆子,圆子亦称灯圆。

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,各机关、商店、大户人家门前,跨街彩牌楼上都张灯结彩,其中不乏走马灯。居民扶老携幼上街看花灯,好事者雇人舞龙舞狮,俗称“闹元宵”。这一天,商家晚上照常营业,为招徕顾客,在门口贴一些写有谜语的纸条,猜中者给予一定奖励。此种谜语称作“灯谜”。

改革开放后,政府组织部分单位斥资举办灯展,多姿多彩的电动花灯吸引众多观灯者,灯展一般要举办多天。大型商店、文化活动室等则举行猜灯谜活动。

三、二月二

农历二月初二,俗称“二月二”,撑腰糕。各家各户以糯米粉制作成舌形小糕,煎食时加上红糖水。民间认为,吃此糕可以健腰。风俗延续至今。

四、清明节

清明节又称寒食节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相传春秋时,晋文公有负于介子推,介子推愤而隐于绵山。文公悔悟,放火烧山欲逼其出仕,之推抱树焚死。百姓同情介子推的遭遇,相约于忌日禁火冷食,以示悼念。清明节前,家家户户包粽子,既自食又赠送亲友。清明前后十日,每家每户上坟祭扫。1968年实行火葬后,家属或上公墓,或去坟地化纸钱,同时点上香烛,也有摆上果品,寄托对逝者的哀思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机关、学校、群众团体等组织干部、学生、职工到烈士陵园墓地祭扫。

五、立夏

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旧俗,立夏用大秤称人体重,传说可以防“疰夏”。立夏时节,青蚕豆、咸鸭蛋和樱桃上市,居民争相食用,称为“尝三鲜”。

六、端午节

农历五月初五,俗称端午、端阳节。家家户户裹粽子,有肉粽、白水粽、赤豆粽、豆沙粽等。此习俗起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,当地人为从水中救起屈原,便拼命地划船;为防止鱼食屈氏遗体,便不断地往江中抛洒粽子。前者演变成赛龙舟摇快船,后者就是流传至今的裹粽子。也有说吴国百姓为纪念伍子胥。

这一日,各家门楣挂菖蒲、艾蒿、连梗蒜头扎成的药草把,室内用苍术、白芷等中药进行烟熏,把中药制就的香包挂在衣橱、帐幔中;喝雄黄酒,吃黄鱼、咸鸭蛋,小孩们额头上用雄黄酒写“王”字,穿印有老虎、毒蛇、蝎子、蜈蚣、蜘蛛的黄色布衫“五毒衣”,戴虎头帽。由于此后将进入潮湿阴冷的黄梅季节,这些做法起到祛瘟去邪作用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保留赛龙舟及烟熏除害、裹粽子等习俗,雄黄使用不当有毒,喝雄黄酒习俗被淘汰。

七、夏至
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农村新麦、新菜籽上场,农户用新麦粉制蒸馒头、发糕等,做油墩为点心,也有将麦炒熟磨成炒麦粉食用。

八、六月六

农历六月初六,俗称“六月六”。俗语“六月六,买只馄饨落一落”。这一天各家都吃自己包的馄饨,中午就以馄饨当饭吃。馄饨旧称扁食,都以菜肉为馅。也有不吃馄饨吃面条的。此时,天气已较热,猫狗经过黄梅天身上都长蚤子,因此有“六月六猫狗淴冷浴”,“六月六晒得鸭蛋熟”的说法。旧时,读书人家将藏书翻出来晒,以防生蠧虫和发霉。

“六月六”之后,有“七月七买个西瓜切一切”,“八月八买只小菱剥一剥”的说法,主要反映西瓜成熟、菱上市的节令。

九、七夕

农历七月初七,民间传说牛郎、织女鹊桥相会,是夕称为“七夕”。旧俗,家家户户设瓜果酒菜于后院或楼台之上,长辈向小儿讲牛郎织女的故事,妇女们在月光下引线穿针比眼力,或浮针于日间所晒的盆水上,称“乞巧”。以面粉和茄片切成鸡冠状,也有只用面皮切成鸡冠状、条状,油炸成“巧果”,拌白糖为食品。进入21世纪,将“七夕”称为“中国情人节。”

十、七月半

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。旧俗称此为“鬼节”,官府要祭厉鬼(野鬼),民家多吃斋请僧念经祭祖,行盂兰盆会。是夜,沿河放灯,谓之照冥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封建迷信之举被禁绝,民间此前二三日仍有设席焚楮燃香祭祖,称为“过七月半”“过节”。

十一、七月三十

农历七月三十日,旧时有烧狗屎香(又称地藏香)习俗。是日傍晚,以地藏香(木棒线香)遍插屋角路旁,青烟袅袅一直到自己熄灭。民谚“七月三十拜地藏,拜得地藏菩萨亮堂堂,条条路上放金光,南无阿弥陀佛”。传说,此日是地藏菩萨的生日,给他烧香祈求平安。有说元末张士诚占领苏州后,吴地百姓得到许多实惠。张士诚此日生辰,其小名“九四”,死后吴地百姓为纪念他而烧狗屎(九四的谐音)香。城镇居民住进楼房后,此俗已被遗忘。

十二、白露
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天气转凉,俗话“白露身不露,赤膊当猪猡”。旧时,夏天大人、小孩都在河、湖荡中游水消暑,尤其是孩童跑到水中成群结队玩耍嬉戏。到白露这天,大人们就告诫小孩不能再下水,否则寒气积聚在体内要生病。由于河水逐渐被污染,很少有人在河、湖中游泳,盛夏都涌向游泳池,白露以后冷水中游泳不再适合孩童。白露的时令菜肴是毛豆籽(青黄豆肉)烧鳗鲡。

十三、八月半

农历八月十五日,中秋节,又称“八月半”。天高气爽,是赏月的最佳时间。也有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”之说。旧时,家中设香案,陈列瓜果、菱藕、糖芋、月饼等,点燃香烛斋拜月亮。明清时,每逢这一日,松陵镇上富户人家扎花船,载酒游弋于垂虹桥下。花船中鼓乐齐鸣,两岸鳌山灯海,观者如堵。民众聚集在垂虹桥畔,踏歌彻夜,为松陵特有的民俗“中秋踏歌”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品鲜果、尝月饼、赏月的习俗延续下来。月饼的花色越来越多,地产的苏式月饼逐渐被广式月饼替代,包装越来越考究。子女以月饼敬赠长辈。机关、学校、单位组织中秋文娱联欢、灯谜会等活动。

十四、重阳节

农历九月初九,重阳节。民间有吃重阳糕、登高远眺、赏菊的习俗。农村中,新糯米上市,民谚“九月九,糯米饭烧来韧绉绉”,白糖拌糯米饭是时令食品。1988年,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,全社会开展敬老活动,单位、街道慰问老人,组织老人联欢,为重阳节增添新内容。

十五、冬至

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俗语“睏觉要睏冬至夜”。此日亦是鬼节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前七日之内,家家户户备酒菜祭祖先,有新亡之人则要正冬至这天过节。此时,全年农事结束,秋收冬藏,砻谷舂米上囤贮藏。冬至祭完祖,合家欢宴,出嫁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。冬至盛行做冬至团子,既自用又馈赠亲友。

十六、腊八

农历十二月称腊月,初八日称腊八。这时天气最冷,有“腊七腊八冻脱下巴”之说。民间以赤豆、芋艿、红枣、莲心、桂圆肉、花生、栗子等加菜和米煮腊八粥,也有仅加青菜煮菜粥的。煮腊八粥起源于佛门,此日寺庙煮粥供佛又施于信徒,以后在民间流传。

十七、廿四夜

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为小年夜。此日前,家家户户要“掸檐尘”、做团子。团子用糯米粉制作,馅有鲜肉、豆沙、萝卜丝等。蒸好的团子要打上红印,有圆有方,用以区分不同的馅子。其中要做若干只“稻棵团”,个头特别大,用于上供灶神和孝敬父母,俗称“担团子”。

十八、除夕

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,为大年夜。家人团圆,佳肴美酒设家宴,称年夜饭。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饭,菜肴中猪蹄髈、整鱼、整鸡、整鸭四大件,各种食品都有吉利的名称,如肉圆、蛋圆叫团团圆圆,粉丝叫常常利市,炒年糕为年年高升等。20世纪90年代后,不少家庭为减轻劳作在饭店、酒楼订餐。

是夜要守岁,半夜以后放开门炮仗。1983年起,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,从20时开始直至次日凌晨,千家万户围坐电视机前收看。